为切实推进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提质工作,学校于11月5日上午在高新校区厚德楼246室组织召开了以审核评估牵引本科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研讨会。参会人员包括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代表、各指标牵头部门与协同部门相关人员、二级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务处科级及以上干部,以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全体人员。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杨出席此次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由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主任王涛主持。
会议上,学生工作部与教务处作为职能部门代表,汇报了学校在精准把握人才培养“五个度”、深入推进“五自”质量文化建设以及聚焦“大学工”构建一体化育人全新格局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随后,教育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和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代表,分享了学院在审核评估整改推动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经验与做法,交流汇报了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具体举措,并基于质量文化创建为事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之后,即将接受师范专业认证整改中期审核的4个师范专业、已提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的7个工科专业和6个其他专业代表分别发言,交流了专业以认证(评估)为切入点推动内涵式建设的举措及面临的难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就审核评估整改总结验收及质量文化建设、师范类专业认证状态保持、工程教育认证方案制订和数据驱动教学质量评价等近期工作安排作了详尽说明。
王杨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审核评估是推动我校各项工作内涵建设最为有力的引擎,是学校积累办学底蕴和培育成果的基础。我们要将审核评估这一五年一周期的系统工程从部省协同试点的“领先”状态持续推进至“做好”状态,这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其成效将为学校未来“升大拼博”提供核心支撑。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学习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机制,抓好日常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小到一堂课的设计、一份试卷的命题、一篇论文的指导,大到质量文化的顶层设计。
王杨强调,审核评估指标是衡量内涵建设的关键尺度,评估结论已成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直接影响招生计划、财政拨款和资源分配。其核心评估的是“5个度”,直接指向我校的核心竞争力。若评估整改流于形式,关键指标未达标,我校“升大”的基础将不稳固。我们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从三个重构方面推进整改:一是重构教学评价机制;二是重构资源分配逻辑;三是重构责任链条。评估并非一项孤立的工作,必须融入学校和全体人员工作的各个方面,达成一致的思想认知。我们要把审核性评估当作破解质量文化难题的钥匙,将其转化为推动从制度约束到文化自觉的优势。要充分挖掘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深层价值,引领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建设转变;二是从制度驱动向全员参与转变;三是从短期整改向长效机制建设转变。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质量共同体,用好部省协同试点的“先手棋”,接好“接力棒”。要紧紧抓住四川省“三区一高地”战略机遇,将审核评估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战略杠杆,切实完成好上级部署给我校的部省协同试点及整改任务。
王杨要求,各牵头部门、二级学院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各学院的院长、书记是评估整改的第一责任人。要对照“升大”的关键指标,以审核评估要点重构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发展体系。要持续培育质量文化,使追求卓越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确保全员持续保持“上热中热下也热”的良好状态。审核评估是基本教学规范和要求,专业认证是“底线”要求,并非额外负担,而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审核评估是手段,促进发展是目的。它引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经验驱动”迈向“标准与特色并重”,质量保障从“碎片化监控”走向“系统性构建”,质量追求从“外部要求”转变为“内生动力”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并非空洞口号,而是一套需精心设计并坚定执行的行动体系,它始于问题发现,成于系统构建,终于生态形成。只有将人才培养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改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自觉意识和行为,成为习惯,最终形成文化,才能切实履行育人的初心使命。展望未来,我校将继续以质量文化为核心,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据悉,作为四川省同类院校中唯一获批“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协同研究实验基地”的学校,我校始终以实验基地建设为重要依托,将教育评价改革理念深度融入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此次研讨会更是以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实验基地研究成果与专业质量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格局。
(图/文:王一涵 一审一校:张莉萍 二审二校:王晓军 三审三校:王涛)